找我諮商的海外台灣人裡,有不少是希望跨領域轉職,在海外重新開始,因為台灣企業在招募時,似乎比較傾向雇用已有相關經驗或背景的人,比較不願意押注在人才的潛能上,某種程度上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
Author Archives: Aim at Life
善用教練技巧增進團隊領導力之三: 開誠佈公給予反饋
自己剛成為主管的第一年時, 因為帶的人都曾是自己的同儕, 我的心態尚未從個人貢獻者 (Individual Contributor) 的心態調整為主管的心態,因此在需要給予團隊成員建設性反饋時,為了避免衝突,往往試圖用婉轉的方式暗示對方哪裡做得不好,當時自以為很多事情不用明說,點到為止即可,但層層包裝下來的結果,卻導致某些成員聽不出來我想傳達的建議,反而覺得我在讚賞他,因此造成問題行為一再發生,而之後當這些成員拿到績效考核結果時,才赫然發現他的考核結果與預期有很大的落差,進而質疑考核的標準,當下我才了解到我自以為的「委婉」其實反倒害了這個同仁,在經過這個教訓之後,我開始慢慢體會為什麼布芮尼‧布朗 (Brene Brown) 說 “Clear is Kind. Unclear is Unkind”。
善用教練技巧增進團隊領導力之二: 傾聽
「傾聽」是教練所有技巧裡最基本的一點, 因為在教練的過程中, 教練希望透過傾聽來理解對方的價值觀、世界觀或信念, 之後才能幫助對方找到改變思考的可能性。但我覺得傾聽也是所有教練技巧裡最難的一點, 這或許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的溝通訓練都側重在說/讀/寫, 幾乎沒有一門課教我們如何傾聽。
善用教練技巧增進團隊領導力之一: 提問
在開始接觸教練這個領域之後, 我開始了解「顧問」和「教練」的差異和優缺點, 深深覺得教練式的團隊領導可以幫助我建立一個更具有創造力的團隊文化, 因此我開始思考如何將教練技巧融入團隊領導中, 其中一個便是提問技巧。
新手主管最容易踩到的誤區: 驅動力 (driven)
驅動力 (driven) 聽起來像是一個非常正面的人格特質, 在我們作為一個個人貢獻者 (individual contributor) 時是它確實是一個加分的選項, 但一旦我們轉變角色變成一個主管, 驅動力很可能在不知不覺間變成一個負面的資產。
斯芬克斯之謎和職涯規劃
前一陣子和一個產品經理背景的朋友聊職涯規劃, 雖然他的選擇並不一定適用所有人, 但他思考的架構蠻有趣的, 所以在徵求他的同意後, 在這分享給大家。
此教練非彼教練: 專業教練 (Coaching) 到底是什麼?
有的朋友聽到我拿到教練認證,以為我指的是運動教練或是健身教練,但熟知我的人大概也知道我不是塊運動員的料,此教練非彼教練,這裡所謂的教練,指的是「透過和客戶的合作,以一個深具啟思和創造性的過程,來啟發客戶發揮其最大的個人與專業潛能」。
How to Hack Time Scarcity?
Since I started to coach, I’ve noticed that one common struggle many people face is time management. It has become a burning question especially during Covid-19 because the boundary between work and life is blurred. There are so many conflicting priorities that require our attention, but we have only 24 hours a day – time is a scarce resource.
履歷的達文西密碼
1482年,達文西寫下了歷史上第一份履歷。500年後,履歷已成為申請工作的必備文件之一。履歷看似簡單,但要將過去20-30年的經驗濃縮成一張薄薄的紙卻並不容易。
美國職場潛規則: Talent Calibration
前些日子和幾位同樣在美國擔任主管的台灣人聊到如何突破美國職場那層看不見的竹天花板,其中很基本的一點是要先了解美國職場的遊戲規則,而一個常見的遊戲規則便是所謂的 talent calib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