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成功轉換職涯跑道的心態

找我提供教練服務的海外台灣人裡,有不少是希望跨領域轉職,在海外重新開始,因為台灣企業在招募時,似乎比較傾向雇用已有相關經驗或背景的人,比較不願意押注在人才的潛能上,某種程度上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記得剛從台大政研畢業時,因為不想從事公職和新聞業,在找第一份工作時,即便在人力銀行上丟出了近百封的履歷,結果只拿到兩間公司的面試,一間是上市前十大科技公司,職缺是採購,另一間是不到40人的新創公司,職缺是業務;在面試那個採購職缺時,我興沖沖的前往,但沒想到第一輪的面試官劈頭就說他很不喜歡面試法政畢業出來的學生,因為他覺得我們不了解業界的工作,往往做不了一年就辭職,想當然耳我也沒有拿到第二輪的面試,當時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就加入了那間新創公司,開啟了我之後7年的業務工作。當時業績雖然看似不錯,但我內心一直有個聲音告訴我業務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因此決定透過 MBA 轉換跑道,原本打算轉換到行銷領域,結果在 Duke MBA 的一年摸索後,我慢慢發現自己對於數據分析更有興趣。但,我不是理工出身,又身在一個陌生的國家,身為一個國際學生,要想同時改變「地域」、「產業」、「職能」三個變數中的兩個,難度其實蠻高的,直到後來機緣巧合遇到看重人才潛力的面試官,才順利開啟我的數據分析和數據科學的職涯。

當然,機緣巧合不是我們能掌控的,但回頭重新審視我自己的經歷時,我覺得有三個心態是可以操之在己的。第一個是是終身學習的態度,不要等待別人告訴我們該學什麼,而是自己主動找資源學習,而且樂於學習。2014年當我在美國開始第一份全職工作時,我是在公司的公關部門負責大眾媒體和社群媒體分析,主要就是單純的敘述性分析,我知道自己如果想要在數據分析這條路走下去,就必須加強我的技術能力,於是我自行開始上 MIT 的線上課程,這個課程不僅讓我開始接觸 AI 的演算法,也讓我對 Python 和 R 產生興趣。當然,人常常有惰性,如果你像我一樣需要一些動力驅策自己的話,我自己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選擇需要付費的課程,而且盡量找有證照的課程去學習,因為如果是免費的課程,我可能會覺得半途而廢損失也不大,而且如果課程結束後沒有一個證照,我可能會覺得目標不是那麼明確,因此,有意識地給自己一些壓力,同時給自己設立清楚的目標是我激勵自己持續主動學習的方法。

除了主動學習的態度外,更重要的是主動創造機會運用所學。我可以舉兩個自身的例子,第一個例子是暑期實習時,由於考量到自己沒有任何數據分析的背景,為了創造一些經驗以便日後面試能夠提出,我刻意將一個原本應該蠻質化的行銷通路策略專案做的很量化,當時我找出 Duke MBA 的 Decision Models, Market Intelligence 和 Marketing Strategy 的課堂筆記,把裡面教過的量化分析技巧一個一個找出來,然後一個一個去思考可以怎麼運用在這個行銷通路策略的專案上,因此,我的每一個建議背後幾乎都有一個量化的分析或模型,甚至連一個用戶團體 (User Group) 的計畫,我都是用 Monte Carlo Simulation 建了一個 PLV (Prospect Lifetime Value) 的模型來提出建議,而這個暑假實習經驗後來也證明對於我找資料分析方面的全職工作時助益很大;第二個例子是發生在開始全職工作之後,當時我想試著運用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在大眾媒體和社群媒體分析上,於是我又把 MBA 的統計和 Information Management 筆記拿了出來,設計了 data quality test 的流程,而且用 Excel Macros 和 VBA 把一些 excel-based 的分析給自動化,而這個經驗成為我一年之後得以跳至 IT Analytics 的主因,因為 IT Analytics 的老闆告訴我他自己早期也是做 Excel Macros 的,所以雖然我完全沒有理工背景,他覺得可以讓我試試看,而我也成為該部門當時唯一一個非理工背景出身的成員。

第三個可以操之在己的是跳脫舒適圈的勇氣和決心,我相信多數到海外闖蕩的人都有這份勇氣,但關鍵是決心有多強。記得我在MBA找全職工作時,曾經申請過微軟的職缺,他們看到我的業務背景,直接建議我轉應徵他們的 MBA Sales Program,也很直白地跟我說,如果我應徵其他職缺,競爭力可能不夠強,當時我內心掙扎了一下,因為我很需要一份工作讓我留在美國,但一想到跳脫業務領域正是我一開始決定來美國念 MBA 的主因,在還不知道下一份工作在哪裡的情況下,我還是婉拒了他們的建議。在我 coached 過的人當中,也有一些人有類似的掙扎,但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決定接受一個自己可能不是很喜歡的工作,結果就是一直不斷地在是否該轉職的迴圈裡打轉。

我們或許不能掌控何時能遇到伯樂,但是我們可以先下定跳脫舒適圈的決心,主動學習,主動運用所學來創造機會,就像孫子兵法裡所說的:「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古代善於作戰的人,會先讓自己成為不可被戰勝的,然後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時機。讓自己不可被戰勝是操之在己,至於能否戰勝敵人,在於敵人有沒有給我們可勝之機。)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