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ing的藍海策略之一: 非校友網絡

又到了MBA開始找工作的季節, 最近也陸陸續續收到一些在校學弟妹們networking的來信, 雖然校友網絡確實重要, 但今天我想根據自身的經驗,提供一個不太一樣的觀點。

剛開始念MBA 時,我也積極參加各種networking events,或者努力在校友名錄裡尋找那個可能的貴人,但無奈寄出的信不是石沉大海,便是搭上話之後發現話不投機,在不就是對方為了省時間,將所有人集合起來開一個virtual networking,搞得大家還是得使盡渾身解數讓校友留下好印象。半年後,我的努力似乎徒勞,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我開始發揮之前做業務時cold calls的精神,用emails和LinkedIn 主動聯繫既非校友也非華人的中高階主管-我先用圖書館的資料庫找出公司的中高階主管姓名,然後用 LinkedIn上的InMails詢問對方是否願意撥空聊一聊,沒想到陸陸續續收到一些Directors和VPs的回覆,運氣好時直接跟我約informational interviews,就算有時運氣稍差,把我轉給他們底下的managers,但既然這些managers 收到上頭指示,他們也不敢不抽空找我聊聊,所以大多非常友善,知無不言,跟networking events 裡的人有天壤之別。這個方式後來成功幫我找到Seagate的暑期實習,在我完成實習後,出於好奇,我詢問當初雇用我的Sr. Director 為什麼願意跟一個非親非故的亞洲學生在電話上做informational interview?她的回答其實非常值得我們思考-她說當她爬到一定職位後,別說外國人,就連美國人都很少敢主動找她做informational interviews,因此她很好奇到底是怎麼樣的亞洲小夥子敢這麼做,她覺得這顯示我的個性主動積極,而這正是她想要找的特質。

當然,我相信Duke的品牌幫了我很多忙,讓這些陌生的美國人願意給我一個informational interview 機會,但我的經驗絕非特例,因為我周遭也有其他台灣同學是透過類似的方式找到實習;尤其在自己成為校友之後,我慢慢了解為什麼只專注在校友圈裡做networking 不見得是最好的策略,因為現在的我三不五時會收到學弟妹們informational interview的信件,雖然我非常願意分享我的經驗,但坦白說,由於只和這些學弟妹談過一次,我很難判斷誰比較優秀,因此我會盡量維持一個中立的立場;換言之,在校友圈裡做 networking 就像是在紅海市場裡廝殺一樣,如果我們能在校友名錄或 LinkedIn 上找到某個校友,我們的 b-school 同學自然也都能找到這個校友;然而,聯繫非校友是另外一回事,許多大企業的中高階主管並不必然是名校畢業,平常不見得有學弟妹找他們做 informational interviews,此時如果我們主動出擊,他們反而印象深刻,因此,在非校友圈裡做 networking 反而像是一個藍海市場,只要雙方談的愉快,一拍即合之下機會很可能就是我們的,所以,校友網絡雖然重要,但我們沒有理由侷限自己,讓自己保持一個開放、主動的態度,反而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