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教練非彼教練: 專業教練 (Coaching) 到底是什麼?

上週六晚上打開我的信箱,總算看到那睽違已久的國際教練聯盟 (International Coaching Federation) 的 ACC (Associate Certified Coach) 認證信函,為了拿到這個認證,我除了完成150小時的教練訓練課程外,還必須累積至少100小時的實際教練經驗,並通過實際教練口試和筆試,現在開始, 總算可以名正言順地稱自己是一個專業教練!

有的朋友聽到我拿到教練認證,以為我指的是運動教練或是健身教練,但熟知我的人大概也知道我不是塊運動員的料,此教練非彼教練,這裡所謂的教練,指的是「透過和客戶的合作,以一個深具啟思和創造性的過程,來啟發客戶發揮其最大的個人與專業潛能」。常見的應用領域有企業裡的領導統御教練 (leadership coaching)、專業經理人教練 (executive coaching)、多元共融教練 (diversity & inclusion coaching)、個人的職涯教練 (career coaching)、甚至生活/生命教練 (life coaching) 等等。沒有接觸過專業教練的人聽到教練這個字,常常誤以為教練不就是提供客戶專業建議嗎? 非也非也,這種教練比較像是所謂的顧問 (consultant) 或導師 (mentor),真正受過專業訓練的教練非但會避免提供建議,相反的,教練會反問客戶許多問題,藉由這些問題來幫助客戶反思並打破既有的思考框架,有點帶有蘇格拉底式詰問法的味道,之後更進而藉由問題來引導客戶訂立適合自己的目標和執行計畫。這樣的方式對於追求速成的人來說可能有點緩慢,但它的好處在於協助客戶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此外,由於目標和執行計畫都是客戶自行訂立的,客戶一般而言有較強的動機去完成,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提高客戶的內在和外在自我意識,改善客戶人際溝通的能力。以我自身為例,三年前的我自認我的英文沒有美國或印度同事來的好,所以我常常會避免在大會議裡發言以免「自曝其短」,當我和當時的領導統御教練討論如何增進我的英語溝通能力時,她反要我從第三者的角度來看─聽眾會覺得我的不完美英文是缺點呢? 還是沒有意見是缺點? 然後她進一步問我究竟是誰認為我的不完美英文是缺點? 是聽眾? 還是其實是我自己? 之後,她甚至問我在大眾面前「自曝其短」到底是一個勇敢還是怯懦的表現? 經由這樣的對答和自省,我的改變重點從如何增進我的英文溝通能力,變成是如何管理我內在的聲音,並重塑我對於勇氣和領導統御的想法。

在早期,通常只有高階經理人能夠有資源找專業教練,但因為教練的眾多優點,加上各種教練平台的出現,現在歐美有越來越多的大企業將教練作為員工教育訓練的管道之一,有些公司甚至設有內部教練供員工運用。除此之外,許多歐美企業也開始著重培養「教練型主管」,這個道理很顯而易見,試想作為一個員工,我們會希望我們的主管是一個命令型的主管? 還是一個信任我們,並協助和支持我們擬訂計畫和做決定的教練型主管? 我想多數人應該都會偏好後者,也因此,教練型主管往往有助於降低一個公司的員工離職率、增加員工凝聚力、生產力和創造力。

你有和專業教練或教練型主管合作過的經驗嗎? 如果有的話,你還記得哪個問題讓你有一種當頭棒喝的感覺呢? 歡迎留言分享。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