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2年,達文西寫下了歷史上第一份履歷。
500年後,履歷已成為申請工作的必備文件之一。
我喜歡自己看求職者的履歷,因為雖然人資同事甚至人工智能可以協助篩選,但人資同事對於專業領域不見得熟悉,而人工智能的準確性仍有待加強,更重要的是,找到一個好人才可以節省下日後許多帶人的時間和精力,因此每一次徵人時,我寧可多花個3-4個小時一份一份履歷自己過濾,在看過這麼多履歷之後,多少也累積了一些心得。
履歷看似簡單,但要將過去20-30年的經驗濃縮成一張薄薄的紙卻並不容易,現代英文履歷大多包括三大塊: 工作經驗、教育背景、其他資訊。「工作經驗」是履歷裡最重要的一塊。撰寫工作經驗時,最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將重點放在「職責」,何謂職責?問問我們自己是否是以 responsible for 或 in charge of 等詞開頭。職責只能讓閱讀的人了解我們應該做什麼,卻沒有告訴他們我們到底採取哪些行動和促成何種結果,而行動和結果才是我們能否拿到面試入場券的關鍵。
工作經驗裡的每一個bullet point都應該是由行動和結果所構成的一個小故事,因此盡量用正面積極的過去式動詞開頭,例如developed, created, established, launched, led等等,而且動詞盡量不要重複;而在結果部分,應該盡可能用量化方式呈現,例如業績成長多少 %、客戶滿意度增加多少 %、替公司節省多少成本等等;若真的難以量化,才考慮以質化方式呈現,例如可以說我們向董事長簡報,該提案為董事長所採用,或者說該行動使我們得了什麼獎等等;如果結果仍未知,至少也應該列出預期結果。為了進一步突顯我們的努力和成果,應該適時使用形容詞和副詞做修飾。
此外,以結構來看,我們要讓閱讀的人感覺到我們不斷成長,所以每個時期強調的行動和成就要有所不同,因此,假使我們最自豪的成就是在職涯早期所締造的,我們可能必須考慮淡化這一個bullet point,畢竟我們不想讓閱讀者認為我們最炫爛的一刻已經過去。
在「教育背景」一欄,除了凸顯學業成就、得獎紀錄外,也應觸及社團活動,即使從未擔任社團幹部,我們仍可透過對活動參與的描述,讓閱讀的人知道我們並非只會念書的書呆子。
「其他資訊」一欄常常被人輕忽,但我個人認為這欄的訊息往往可以透露一個人的個性、人格特質和創造力,而且可以成為面試時雙方破冰的談資,因此我們不應該放棄提供對方一個更了解我們個人的機會。
最後,別忘了履歷應視申請的工作和讀者而做調整,這個道理,500年前的達文西就已充分運用,雖然現今多數人視達文西為藝術家,但我們若細看他1482年的履歷,可發現11個bullet points中有10個都在強調他的軍事機械才能,只有最後一個提及他的藝術才華,因為他深知軍事機械才是當時需要的人才,而這樣的履歷也讓他成功為米蘭公爵所雇用,也使他在十數年後得以為米蘭公爵任命完成<最後的晚餐>這份巨作。